生活在苏州,但凡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我都会陪同游览园林,因为苏州是有名的园林城市。
今番又有朋友来,我灵机一动,换了一条线路。我生活的小区是古城中心地带,明清年间,一条巡抚衙门街和一条知府衙门街并行,相距不远。而且,还有由前贤范仲淹所捐的府学所在地,可以说是古迹众多。一直以来,那些杰出的官吏,以政为德,福泽一方,被传为佳话。继文庙、汤斌纪念馆后,近年修缮一新的况公祠,非常值得参观。
况公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将古代的廉政实例生动再现。加之整个建筑布局又有苏式园林的神韵,较之那些大家所熟知的古典园林,亭台楼阁少了些许,但粉墙黛瓦、花窗通达,再加上简洁洗练的小桥、太湖石、碑廊,一派古代清官办理政务和闲暇学习的氛围,让人们在观赏中多了几分崇敬。恰逢庭中桂馥弥漫,花香书香交融,朋友说这次苏州行非常充实。
许多人对况公都有了解。况钟,不就是昆剧《十五贯》中的“算命先生”吗?年纪稍长的人都知道“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”的典故,这出戏就是《十五贯》;这个剧种,就是昆剧。
但戏中只是体现苏州知府况钟断案的智慧,避免冤假错案,还无辜者清白,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。其实真实的况钟更了不起,他是明代永乐年间未经科举,从出身低微的书吏做到知府并政绩斐然的官员。他在苏州任内,勤于政事,忠于职守,除奸革弊,为民办事,深得苏州人民爱戴。苏州人民称他“况青天”,和包拯、海瑞并称三大“青天”。况钟在苏州任期满后,当地百姓哭泣挽留,上万官民联名向上级请求其留任,最终况钟任职长达13年。他去世后,灵柩归江西故里,苏州百姓自发沿河十里相送,并立况公祠,以示缅怀。
在祠内的延秋坊,人们都在用相机记录着门旁的楹联,上联是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,下联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。在况钟的书房退思斋,看他手书的真迹,也是殊为难得。高科技再现况钟神采的“与况公对话”,关于况钟在官吏、士子、百姓等各阶层的见解,你问他答,大屏幕上出现这位明代官员现身说法,直接交流,非常震撼。于此,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代清官的“工作圈”“朋友圈”和“生活圈”,感受他的博大胸襟和爱民情怀。
况公祠游人如织,况钟魅力恒久不变,可见人们对清官的尊崇。
出了况公祠,环顾时,秋风携带桂馥拂身而过。我想,这风从遥远的时光隧道迤逦而来,带着前贤的高风亮节,让今人共享;还会带着今人的体温,今人的建树,与子孙后代重逢的。这多情的八月之风啊,让人忍不住要双手掬一捧,贴胸亲近,沐面沐心。
(宋华俊 作者单位: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纪委监委)